蔚小理为何再成难兄难弟|全球快讯

2023-04-03 14:51:41     来源 : 中国汽车报

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财报季,日前,蔚小理3家造车新势力率先发布了2022年财报,虽然在未能完成销量预期的情况下实现了收入的增长,但从3家企业的盈利情况来看,仍然没能走出增收不增利的困境,亏损进一步扩大;蔚来和小鹏创下了自2018年产品交付以来年度亏损额的最高纪录;理想虽然亏损额相对较少,但比上一年扩大了528%,真可谓“难兄难弟”。

不可否认,导致这3家新造车企业亏损扩大的,确实存在一些客观因素,例如原材料和动力电池价格上涨和为应对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等,但这3家车企也存在各自的问题,例如蔚来新车的毛利率较低导致盈利水平下降;理想汽车在补自动驾驶这一“课”上需要投入更多资金;小鹏汽车则陷入了市场销量不佳、急需重回赛道的尴尬境地。

无论怎样,“烧钱”绝不是一家企业维持运营的长久之计,加之近年来资本市场开始回归理性,尽快实现盈利已经成为了造车新势力们的当务之急。可以想见,2023年,平衡规模与盈利依然是摆在它们面前的共性难题。


(资料图片)

5年“烧钱”700多亿

在这3家造车新势力中,蔚来汽车的营收额是最高的,2022年达到492.7亿元,与2021年相比增长36.3%,实现了连续4年正增长。但蔚来的亏损也是3家企业中最严重的,净亏损144.37亿元,创下了2017年来新高,比2021年的3.5倍还多,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调整后的净亏损为121.412亿元,与2021年相比增亏303.8%,亏损最严重的是在第四季度,单季亏损达57.9亿元;最惨的是小鹏汽车,根据其发布的2022年业绩公告,全年实现营收268.6亿元,同比增长28%,同期产生净亏损为91.4亿元,上年同期还只有48.6亿元。其中,小鹏汽车第四季度的汽车利润率为5.7%,环比和同比均出现大幅下滑。这一数据在2021年同期为10.9%,而2022年第三季度则为11.6%。

与蔚来和小鹏相比,理想的财报成绩要好看不少。2022年,理想营收达到452.9亿元,同比增加67.7%;其净亏损也只有20.3亿元,比上述两家企业都少了很多;但其亏损增长的幅度却超过了蔚来和小鹏,同比扩大了531.42%,2022年也成为了理想自2020年美股上市以来,亏损最为严重的一年。与蔚来和小鹏不同的是,理想汽车第四季度的业绩最好看,总收入为176.5亿元,同比增长66.2%,更重要的是,理想在当季实现扭亏,虽然净利润只有2.7亿元,但释放出了盈利状况正在好转的信号,这也让人对理想今年的利润情况抱以更大期待。

令人担忧的是,这3家车企自成立以来,非但始终没能实现年度盈利,而且2022年的亏损额还在持续扩大,难免让投资人以及相关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信心。近5年来的财务数据显示,蔚来汽车累计净亏损额为446.8亿元;小鹏汽车紧随其后,达到了218.2亿元;而理想最少,5年的时间里亏损64.7亿元,这3家造车新势力加起来,在五5年间“烧钱”的总额超过729亿元。

上游涨价 压力倍增

应当承认的是,在市场销量不断增加,规模效应开始凸显的2022年,蔚小理之所以增收不增利,亏损额进一步增加,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的飙升。

从2021年初开始,碳酸锂的价格便一路飙升,截至2022年12月31日,工业级碳酸锂国内混合均价价格为50.4万元/吨,与当年1月1日26.6万元/吨的均价相比上涨了89.47%。在11月碳酸锂的价格达到全年最高点,工业级碳酸锂混合均价高达59.1万元/吨,电池级碳酸锂混合均价则为60.9万元/吨。受到锂价高企的影响,动力电池无奈只能选择涨价,将压力传导给整车企业,有调查结果显示,2021年,电池组的成本为141美元,但在2022年,锂离子电池组的价格上涨了7%,达到151美元/千瓦时。在电池涨价的大背景下,主机厂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,一些汽车品牌被迫涨价,这也包括造车新势力企业。去年3月,理想ONE价格上调11800元,理想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想在社交平台上直言,和电池厂签订合同确定二季度电池要涨价的品牌,基本上都立刻宣布了涨价,一些还没涨价的品牌,大部分是涨价幅度还没有谈妥,一旦确定后也会立刻涨价。李想无奈表示:“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的幅度非常离谱。”

需要指出的是,新造车企业为了市场竞争,很少将成本压力全部转嫁给消费者,大部分只能自己承担,这直接导致了蔚小理在去年普遍亏损加大。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谈到2022年毛利下降时就指出,碳酸锂价格频繁浮动对蔚来的毛利影响最大,这主要是因为蔚来车型的电量较高,平均每块电池接近90度,碳酸锂每吨只要以10万元价格浮动,就能影响2%的毛利。一旦碳酸锂降到合理的十几万元每吨的水平,就可以给蔚来释放大概8%的毛利空间。

蔚来离盈利尚远

当然,原材料涨价导致的毛利下降只是外部因素,蔚小理2022年亏损扩大,还存在各自不同的内部原因。

以蔚来为例,2022年累计交付约12.25万辆汽车,同比增长34%;汽车销售额约455.07亿元,同比增长37.2%,占全年营收的92.4%。市场规模的扩大本应带来利润的增长,但蔚来汽车毛利率却从2021年的20.1%下降到2022年的13.7%,这其中有一部分来自于营销和行政支出费用的增长。数据显示,2022年,蔚来汽车的营销和行政费用的支出达到了105.37亿元,同比增长57.6%。众所周知,高标准服务是蔚来的标签,同样也是它的立身之本,但随着车主的人数不断增加,蔚来汽车只有花费比之前高得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,才能维持住之前的服务水平。公开信息显示,为降低成本,蔚来通过裁员、用更小的NIO Space代替NIO House、将终身免费换电改为每月免费6次、使用更高效的二代换电站、甚至未来可能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等方式,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蔚来汽车很有可能都会陷在保证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之间的“拉锯战”。

与此同时,蔚来汽车标志性的换电服务也花费不菲,据悉,蔚来的二代换电站成本在150万元左右,按照蔚来到2025年累计建设3000座的建设目标,蔚来换电站的总投入应该在60亿元左右,这还没算上土地成本、人员工资和管理维护等投入。

2022年初,李斌曾自信满满地宣布,蔚来能在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,并在2024年实现盈利,还放言“蔚来的盈利速度可能要比特斯拉快很多”,但经过去年一年,蔚来似乎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。有分析指出,蔚来销量必须突破30万辆,才能实现规模效应,大幅降低生产成本,任重而道远。

小鹏汽车亟需归队

虽然从绝对值来看,小鹏汽车的亏损金额比蔚来少,但小鹏汽车在2022年却是3家新势力企业中最焦虑的。

行业人士认为,销量下滑、小鹏G9表现不佳是拖累小鹏收入表现的主要原因,要知道,在2021年,小鹏汽车还凭借着98155辆交付量,超过蔚来和理想位列新势力第一名,但转眼到了2022年,小鹏汽车的销量便滑落到了3家的队尾。据统计,2022年小鹏汽车总交付量为12.08万辆,尽管比2021年的9.82万辆上升了23%,并且突破了10万辆大关,但在乘联会发布的2022年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榜上,小鹏销量的增速仅排在第13位,远低于理想汽车的47.2%和蔚来汽车的34%。

在财报中,小鹏汽车坦言:“自成立以来,本集团一直产生经营亏损。本集团能否持续经营取决于管理层能否成功执行其业务计划,包括提升本集团产品的市场接受度,以提高销量、实现规模经济效益;同时运用更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成本控制措施,以更好地管理经营现金流量状况以及从外部融资来源获得资金,以产生正现金流量。”

今年的市场形势依旧不容乐观。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的1~2月,小鹏汽车销量分别为5218辆和6010辆,累计销量1.12万辆。小鹏汽车预计,一季度汽车总交付量将在1.8万~1.9万辆之间,同比减少约45%~47.9%;总收入则将在40亿元~42亿元之间,同比减少约43.7%~46.3%。由此看来,对于小鹏汽车来说,想要尽快止损,当下最重要的还是提升产品销量。

理想自动驾驶是短板

在3家新势力中,亏损最少、最有希望第一个实现盈利的恐怕就是理想汽车了。从市场销量来看,2022年,理想汽车全年交付13.32万辆,同比增长47.2%,在蔚小理中排名第一,而理想的毛利率也比蔚来和小鹏更高,2022年,理想的毛利率达到19.4%,第四季度更是达到了20.2%,截至四季度末,理想汽车现金储备584.5亿元。在利润方面,理想汽车第四季度的经营利润(扣除股权激励)为5.687亿元,经营利润率为3.2%,实现了单季度盈利。这既是理想汽车自创立以来的第一次,也是当前多数造车新势力还没达成的目标。

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理想汽车就可以高枕无忧,坐等盈利了。与蔚来和小鹏相比,理想汽车还有自动驾驶这一课需要补上,对此,李想就曾坦言:“在自动驾驶方面,相对特斯拉、小鹏,我们是要补课的。”而其他同行的经历足以证明,加码这一领域很可能意味着研发投入大幅增加,换言之,接下来在自动驾驶领域加大投入的理想汽车,很可能要面临亏损急剧扩大、反而更难实现盈利的局面。

另一个可能会加大研发投入的领域则是丰富产品线。研究机构指出,2020款理想ONE单兵作战,能够凝聚全部优势资源,但相对的,缺乏产品矩阵也会导致理想丧失其价格区间的阵地,陷入后续增长乏力的局面。其实按照理想的规划,从2022年开始,理想每年至少会发布2款新产品交付市场,并且在2023年会交付纯电系列产品,而这些都意味着更高的研发投入金额。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了2022年理想汽车研发投入仅为67.8亿元,在绝对值上与蔚来有差距,但如果将年度投入平摊到车系上,理想汽车每款车型的研发投入高达22.6亿元,而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每款车型的研发投入分别只有15.4亿元和13亿元。

整体而言,电动汽车仍是个“赔钱”买卖,纵观整个行业,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家头部新能源车企实现了年度盈利。基于此,在企业市场销量尚未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,蔚小理恐怕在近段时间内,仍难逃脱亏损的魔咒。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最新资讯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