奠定消费金融格局的三场升维战

2023-07-31 11:45:58     来源 : 和讯

上市被紧急叫停977天后,蚂蚁集团的整改结果尘埃落定。


(资料图片)

7月7日,蚂蚁集团被监管部门罚没71.23亿元,市场普遍认为,靴子落地,利空出尽。

过去的两年多,消费金融板块是蚂蚁整改的关键之一。2020年以来,蚂蚁对“花呗”“借呗”实施品牌隔离,成立消金公司承接此业务,并将消金公司注册资本由80亿元增至185亿元,以达到“所有金融活动都纳入监管轨道中来”的要求。

蚂蚁集团从激进创新到稳健合规发展的征途,也是我们观察消费金融历史的一个横断面。

蚂蚁的故事表明,消费金融产业是金融创新中变革烈度最高、震荡最广的行业之一。13年间,消费金融行业经历了数轮洗牌与残酷淘汰,更是成为银行系、产业系、互联网巨头纷纷下重注的“风口”,热点轮动,影响深远。

激荡的产业风云中,有三场战役,定格了消费金融13年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瞬间,描绘了一幅消金产业变迁谱系。从拼人头的重资产地面战,到拼资源重营销的流量战,再到拼硬实力的科技战,消金行业就在不断升维的战役中,由粗放增长转向内涵式发展,奔向科技创新高地。

激荡13年,消费金融江湖格局初定:一方面,31家持牌消金业绩分化明显,行业“马太效应”加剧。当前,招联、兴业、马上消费三家的营收和净利润已连续3年稳居前三。2022年,这3家企业总营收占行业营收总额的比重超过60%;总净利润占当年行业净利润的57%,头部效应显著。

但与此同时,新的战役也拉开了帷幕,蚂蚁消金整改完成,建信消金等巨头背景的“挑战者”加入,一场更依赖自营能力、科技实力的激烈竞争已然开始。

地面战:成也地推,败也地推

2015年前后,你随意走进一家手机店,都可能看见在柜台忙碌的“编外”人员,帮客户办理分期。4G换机潮的高峰时期,一家店里要挤进好几个信贷品牌的业务员,各家二维码贴满柜台。

这是中国持牌消金掀起的第一场战斗。

2010年,中国市场上诞生了北银、中银、锦程和捷信4家消费金融公司,展业方式都是把业务植入数码3C、家电家装等线下场景。2014年,消费金融试点城市大扩容,并鼓励民资进入。政策开闸,招联消金、兴业消金、马上消费、海尔消金等获准开业。产业资本的加入,让消金和场景的联系更紧密。

依托各自的股东背景和优势,各玩家迅速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,把竞争下沉到商户的柜台上。拉人注册、息费补贴、传单广告,庞大的地推队伍热情地宣传着消金的便利和实惠。

把地面战推向高潮的正是其中的捷信。通过推行线下的“人海战术”,捷信的利润在2016年成为行业第一。2017年时,它在中国雇员超7万人,有24万个POS及贷款点,覆盖300个城市。

火热的战局中,马上消费却是最特别的一个。这家公司本想成为数据驱动型的线上企业,可由于当时没有成熟的风控策略,核心能力不足,线上产品“马上贷”遭遇“羊毛党”的欺诈,损失惨重。

为了让公司活下来,管理层当机立断,下沉到线下场景,同门店展开广泛合作,转做“商品贷”积累数据、完善业务平台,修炼内功,实现线下自主获客。高峰时,马上消费建立起1.5万人的团队,贴地飞行。

通过线下的发展,马上建立了初步的制度流程,积累了早期的用户和风控数据,最重要的是让马上获得了活下去的收入。

但在2019年前后,消金行业的线下拓展已经出现了拐点,一些疯狂扩张的长租公寓、医美等公司接连爆雷、跑路,很多在这些场景下注的消金机构被拉下水,损失惨重。其次,3C数码等消费加速向线上迁移,线下地推和门店分佣成本却高居不下。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袭,让场景金融加速“变天”,线下消费市场持续低迷,业务铁军一下成了沉重的负担,利润骤降。

地面战是场淘汰赛,考验的是消金企业的战略远见。没人能控制时代的潮汐,能不能“识风”“辨风”,应时而动,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。

流量战:助贷双刃剑

消金机构在柜台边“拼刺刀”的同时,战场中心已开始向流量更大的线上迁移,互联网把金融带向了一个热钱涌动的“战国时代”。

彼时,京东白条、花呗、微粒贷接续推出,大型互联网平台点燃资本的狂欢。紧接着,360、百度、美团等多家平台企业纷纷入手小贷牌照,借巨大的流量和消费场景大杀四方。变革的大潮上,百舸争流,千帆竞发。

新生力量的鲶鱼效应,刺激着消金界对线上渠道的探索。借助互联网助贷平台触达海量客户,一度成为持牌消金争夺市场的流行打法。

只有能敏捷转身的企业,才能穿越市场震荡与周期波动。转型线下3年的马上消费,在获得了救命收入的同时,并没有迷失在成功的喜悦中,他们始终记得初心是要做成一家线上的数据驱动型公司。2018年,马上消费开始了从线下转线上,第一步是先尝试与互联网平台展开合作。回想2020年爆发的疫情,很多传统线下的消金巨头遭遇重大难关,马上消费董事长赵国庆仍心有余悸:“转型哪怕再晚一点点,对公司的影响都非常大。”

流量是把双刃剑,它能让消金公司暂时获得一定的业务增量,但也需要让渡部分品牌自主权。过度依赖助贷平台,将获客和风控等“命脉”交给他人,短期很安逸,但长此以往则让自己降格为单纯的资金池,无法开展精细化运营。待获客成本飙升,用户粘性降低,就会形成恶性循环,成为发展桎梏。

于是,在开放合作之外,推进自营渠道建设,成为了消金界“高海拔”玩家的另一个增长密码。

例如,在招联金融在创办时就定位成纯线上平台,自营业务风生水起;兴业消金凭借广泛分布的网点,自营同样具备独特优势。马上消费向线上转型时,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获客,丰富各类型用户数据样本,打开口碑。随后,马上消费发力“安逸花”等自营App,在新的维度和空间寻找增长。

以马上消费的自营平台为例,在易观分析的行业报告中,安逸花App的活跃用户多次位居行业第一。2023年第1季度,消金行业App活跃用户规模为3944.72万人,安逸花App正是其中仅有的两个活跃用户量破千万的App之一,其流量甚至可以赋能给合作金融机构及助贷机构。

这些变化,代表着这场流量战的主动权在不断转移:依靠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流量驱动的发展,必将回到消费金融机构创新驱动的轨道。

科技战:硬核者胜

自营的背后是自研,科技才是“胜负手”。消费金融无抵押、无担保,必须有强大的风控能力做后盾,迅速完成评估、审批、监控和反欺诈流程,保证用户体验。想把核心能力握在手里,就得有过硬的生物识别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。

这是在行业竞争中逐步形成的共识。10年前,自主研发对持牌消金还是个陌生事物,它需要投入巨额成本,承担风险,还要对抗赚息差的安逸感,跳出路径依赖。相较而言,外采第三方技术虽调试和优化的空间有限,胜在简单。

总有不满足现实的人,推动着现实进步,不断打破惯性,推动创新。2014年马上消费开业筹备时,合作服务商临时撤场,管理层紧急开会,一致决定走自主研发道路,以慢打快,成为全国首家科技驱动的消费金融公司,这也打破了行业的惯例。

成立8年来,马上消费累计投入科研费用超30亿元,自主研发出1000多套系统,组建超2000余人研发团队,参与55项金融科技国家和团体标准制定。当前,马上消费提交专利申请1300余件,已公开专利955件,行业占比达52.84%,稳居全国消费金融行业首位。

技术不是秀肌肉时才搬出来的花拳绣腿,而是决定企业发展的生命线。马上消费的相技术负责人曾表示,人脸验证是借贷欺诈高发环节,倘若这里的准确度提升千分之一,就能给公司避免几千万元欺诈损失,大大降低不良率。

更重要的是,这些技术重叠在一起,正在打通马上消费从“普”到“惠”的道路。以技术识别风险,才能在拓宽服务边界的同时,降低风险,推动运营成本下降,把小额、分散、普惠的消费金融愿景落到实处。

科技带来的价值还不止于此,马上消费正在借助科技之力推动开放平台战略,向外输出获客、风控、智能客服等系统解决方案,发展“自营+开放平台+金融云”的轻资产模式,服务于更广泛的合作生态。

据了解,马上消费也将发布零售金融领域的大模型,探索新技术在行业内的创新落地,促进金融科技发展。

10余年间,地面战、流量战和科技战的探索和张力,推动着消费金融的历史变革,也成就着13年来行业丰富的内核和发展动能。

潮起潮落,历史的烟云终会消散,但合规经营、创新驱动必将成为市场永恒的主题。

(责任编辑:李媛媛 )
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最新资讯

X 关闭